如若

 

 
 
实践
  弟子问佛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佛陀言:“自悟超越轮回,亲证解脱生死。”
 “然后呢?”
 “清净平等布施,慈悲回向众生。”
 “再然后呢?”
 “究竟圆满成佛,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
 “再再然后呢?”
 “人生短促,现在开始实践示现第一步吧。”
 
成佛
 国王问佛陀:“如何才能究竟圆满成佛?”
 佛陀言:“见性即为圆满成佛之基。”
 “要怎样才能见性?”
 “见诸相非相,遍见无所见。”
 “如此就有望成佛了?”
 “若执于成佛,则难以究竟。何以故?明心见性,色空一如;见性开智,烦恼菩提一如;解脱生死,轮回涅槃一如;慈悲般若,入世出世一如;圆融清净,众生诸佛一如。”
 是时佛说偈曰:“幻身幻心福罪空,观佛念佛省自性;性空俱足自灌顶,法本无生佛假名。”
 
如如
  门徒问师父:“在证悟阶段如何简要次第分辨佛法与他法?”
 师父答:“迈向觉悟是佛法、平等度脱是佛法,至礼如来是佛法、路过如来是佛法;疏于亲证是他法、守成自觉是他法,微慢佛法是他法、执著佛法是他法;非时示现是他法、知机善导是佛法,凝固佛法是他法、透过佛法是佛法,法、非法及非非法究竟皆含摄在佛法中。”
 “当如何安住于佛法中?”
 “当念如来。”
 “如来从何来?”
 “从如如来,等同如如,如如;来,是映射变换,是不昧示现,是无从来去,是应机随缘。”
 “何谓如如?”
 “如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周遍法界,庄严自在,随缘幻现,诸法依止,无过去现在未来际。于此根本是故,如来、诸法王子、菩萨及阿罗汉、乃至众生,究竟一体无别。如如,即非如如,是名如如,远超数理逻辑、哲学辨析及宗教认知;虽一切法依此而展开及归结,然其非本体、非终极,分别语义及通联思量难以概述;所表经章法要,仅为指向参考。空相实相或无或有,出入来去亦幻亦真;言语文辞启示自省,善巧方便引导亲证。”
 
师承
 弟子问师父:“如何契入证悟的境界?”
 师父说:“从所处的际遇中恒时返观自己的累世因果,连绵延伸至无边世界,继而自己与世界自然地融为一体;无内无外,非明非暗,刹那永恒,精微广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怎样才能拥有并转动这个世界?”
 “首先修行让这个世界完整地拥有并同步地转动你。”
 “如何让世界完整地拥有并同步地转动?”
 “如清流依境盈转,又如雪花素洁翩跹;似浮云随遇安适,亦似彩虹飘逸冲淡。勤勉以应世,策略亦朴直,从容而无畏;在远景上,世界展现予你的状态取决于你对待世界的方式。”
 “不是说无修无证吗?”
 “在修证的尽头才可言无修无证。”
 “那修证的尽头是怎样的?”
 “无修无证。人生似梦幻,自醒勤修禅;涅槃融轮回,泯然一笑间。”
 “修证在语义层面的概括表述是什么?”
 “无边世界无穷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究竟一切智、道种智及一切种智皆不可得。”
 “还请师父简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诸阶次之展开概要。”
 “六通三明,十地二觉,十八不共法。”
 “怎样验知证悟初境?”
 “明彻从前种种分别举心动念尽皆虚妄。”
 “修证有捷径吗?”
 “师承是捷径。”
 “这样我就可以从您处直接入门了?”
 “但是,在此意义上,我不是你师父,你也不是我弟子。”
 “那谁是我的师父?”
 “你的清净自性。
 诸觉悟中以自觉悟为基础,诸救度中以自救度为根本,诸皈依中以自皈依为极致。”
 
亲证
 师弟问师兄:“如何自然甄别确认、进而亲近随学一位觉者?”
 师兄答:“对于纷繁现象,觉者皆会平等无碍地透射出不昧诸法、非识非智且微妙宛然、缘机适度的本觉光辉;随学即当以恭敬心完整融入,以平常心开启本俱,以慈悲心应世显发,直至与觉者无别;善说众生世界成住坏灭的轮回根源和众生的解脱途径,善导众生明彻身心性法的本质要义继而走上觉悟次第阶梯,善示众生成佛后教化的世界景象及教法住世因缘。”
 “诸法以何为自性?”
 “诸法在现象形式上随缘生灭,在至本究竟中无生无灭;终不轻言诸法以无自性为自性。”
 “那您近期在作什么功课?”
 “正在亲证自性空性。”
 “既然自性空性,您还亲证什么?”
 “至道要途乃觉、行、如、若,其中自性自证自觉,即以有为法开显无为法,有为法不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异无为法;未亲证,则何以明彻确认自性空性、清净俱足及其圆行妙用呢?”
 “如此,世界在说什么?”
 “南无威音王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普现佛,南无贤胜佛,南无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
 
回向
  一天,学者问禅师:“修行的重要阶段是回向众生,众生有尽吗?”
 禅师回答:“众生无尽誓愿度。”
 过些天,一位云游僧也问禅师:“尝闻众生不可思议,众生无尽吗?”
 禅师回答:“众生有尽愿无尽。”
 弟子不解:“您前些天说众生无尽,这时怎么又说众生有尽呢?”
 禅师说:“在基于众生层面,众生无尽;在近于悟道层面,众生无尽也有尽;在趋于圆融层面,不执著众生有尽或无尽。言‘有’或‘无’旨在随缘抚慰其思绪,进而引导自省觉悟。
虽然有尽与无尽都是二边的执著、愿与度皆是生灭现象,但只有亲历自度度人过程,超越贪欲和恐惧,无住于任何亲证成就,方能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及所依止,渐趣清净圆融;其中以不执诸相、不舍诸相引发诸善根、善行现诸善果,回向一切众生同证一切智、道种智,以诸善根、善行引发无量善法、善觉现无量善果,回向一切众生同证道种智、一切种智。”
 
传道
 弟子对师父说:“明早我将出发去远方传道,今晚向师父辞行。”
 师父闻言,即将随身禅杖赠予弟子,赞许曰:
 “自度度人是修行者的本分,是次第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路线。
 布教传道充满艰辛和挑战,在修行的同时也在检验修行。勿因恪守清规及戒律而致使冷漠绝情,勿因强力关爱或苛责而致使干扰侵略。依恒常知机而持久化导,因相性不昧而随缘接引。代众生恳请佛陀开示,替佛陀度化众生觉悟,透过文字及观照而渐至实相。开导众生并非是尽示你所熟知的佛典法要及诸圣修行历程,而是应机指引众生能够领悟的方便法门及修习次第使其自发走上解脱道路。众生平等因缘幻现,诸法无异微妙通明;转化根性迟钝者朝向解脱,引导根性敏利者走向圆融;不住于相而善巧度化,不执于殊胜而同体慈悲。在你度众生的同时,众生也在度你;在你解转众生境遇的同时,你也随即更显著地改善了自己。表观上你度众生,然近于根本上,乃众生息恶兴善,自净其意,转识成智,遵循实践诸佛的指引教导,历因缘果,亲证自度,相性双解,生佛并融。诸佛慈悲应世及所表言行俱为如如清净示现、圆融善导;一切法皆是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无有少法可得、可证、可依凭,生佛亦假名。随缘平等布施,接引自省自悟,开权显实究竟,是名庄严佛土,利乐有情。”
 
佛门
 学者问禅师:“恢宏寺院、庄严佛像、深密经卷,乃至旷久星宇、刹那微尘,其义凝何?”
 禅师说:“其义皆凝为朝向融回自性之善巧指。”
 “佛陀为什么多时是淡淡微笑着的?”
 “你回故园省亲,多时也是淡淡微笑着的。圣者示现,清净喜悦、智慧慈悲、圆融周遍。”
 “如何研究佛学、进而获得超越世间思辨层面的学问?”
 “应该实践学佛,体证无相,悟佛知见。”
 “如何才能超越世俗的生活及平凡的岁月而成就辉煌人生?”
 “世俗是生活的一个构成面向,平凡是岁月的底色;当你些许超越了生活的世俗及岁月的平凡时,往往是因为有人承担了这部分世俗及平凡;立足于当下现实而又胸怀远大理想并逐步实施,尊重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珍惜岁月里的点点滴滴,亦适时从中深切感悟,如此则可能在平实的人生旅程成就辉煌人生,及至消解烦恼障与所知障,佛门修行回向众生。”
 “佛门广大,如何修行?”
“依照佛陀阐述指引的方法修行。”
 “怎样选择合适的具体方法?”
 “选择方法需通佛经大义。譬如诸草入药,需明药理;单方复方,配伍生克。亦如参量描述,需明解析;单列联立,反馈守恒。平实朴直,随遇知机;无相无住,自然持续。佛陀是究竟圆满的觉者,慈悲智慧,虽不代众生选择及证悟,然修证者若望彻悟佛经大义,不执著于经论指归、不凝滞于本体终极,则仍宜与佛陀同处,直承亲证。”
 “佛陀在哪里?”
 “经闻思修、戒定慧,往十地二觉;透过佛法,自化佛门,即近佛陀处。”
 
开示
 数学家问禅师:“请问何谓所知障?”
 禅师说:“所知障即是你的数理思维惯性,包括解析理论延展及世界是数学模式的思想。”
 “怎样才能从容跨越所知障?”
 “暂时放下诸多所知,将自己归零后在瞬变的无穷层面向佛重启;法性无生,涅槃寂静。”
 “那究竟什么是无穷、什么是法性?什么是涅槃、什么是佛?”
 “你的思想项链若隐若现、学术耳坠旋回摇曳,成就光环忽明忽暗、职业戒指历久弥新。”
 “请开示明言。”
 “几何辅助线。”
 “谢谢大师开解。还请问,究竟什么是圆融的智慧?又怎样才是饱含智慧的慈悲呢?”
 “智意微分方程,具有动态的即时性;慧意积分方程,具有开放的守恒性;圆融的智慧是运算区域、阶次、项数皆趋无穷的微积分方程组;饱含智慧的慈悲即是最大覆盖的最小值。”
 “如何才能给出载入史册的研究成果?”
 “亲自走一遍所从事领域的主线脉络,然后考虑如果没有相关前辈的研究结论,该如何面对现下的前沿问题;偶尔宜到相邻学科领域漫步,尤其是于极端情况下试探性地借鉴并发展其描述方法;则在不断取得一般进展的基础上,自然可能会进一步给出能够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乃至是具有里程碑层面意义的研究成果。走出再回望,兼具济世普度之胸襟、拔苦开智之宏愿,持之以恒同时不住于相,则对世界演化及人生真谛或有更具整体性、更深刻的悟解。”
 “若研究结论为其他学者或同期阐释、或随后再述而别名彰显于学界,当如何平复心境?”
 “如研究结论较为契合自然现象,则其为自然界所公有,并不独属于谁;如果偏差较大,则其无所谓属于谁。生如朝露,偶映光华,转瞬即逝;生当死后,湛然清明,大千一体。”
 “为何有些学者的研究方向及路线明显存在漏洞,却仍能够获得有关组织的持续支持?”
 “布饵者与食饵者间的互动是一场分配游戏;对某些研究持续支持的意义不全在研究本身,多是表明一种态度;且有时是实验一面伪旗帜可否拉起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有时是考察一枚普通的沙粒如何被润摩成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更何况在娑婆并不因一世际遇而论定浮沉。”
 “何以有些学者成就一般却身居评审高位,而有些学者成就卓越却跋涉波折坎坷?”
 “前者处于多种力量的动态平衡点附近,位于多条曲线的交汇点区域,等效为方程组的近似解;而后者处于具有贯穿性的极端状态,行于从过去延展向未来的探索途中,等效为方程组中的主项函数;前者代表着现实社会的有限节点,而后者则代表着未来世界的无穷面向;前者与后者或居高位、或处低谷,或早成名、或晚辉煌,皆在生生世世的宿业承载轮转中。”
 物理学家随即问禅师:“如何示现无穷?”
 禅师闻言展开一方巾;物理学家说:“这是一块布。”
 禅师言:“这块布若用长度测量,理论上即是无穷;当然实际上其中的线长不是无穷。”
 “这我知晓。如何朴素地阐释无穷与零之间的转化?”
 “当现象的等幅变化频率趋于无穷时,即是现象在另一表征层面上变化频率趋于零。”
 
未尽意
 数学家问禅师:“佛性乃众生本俱,但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佛性究竟在哪里?”
 禅师曰:“有一数,不小于零、不大于零,也不等于零,你知道是什么数;不即亦不离。”
 “是的,我确实知道此数。可是佛性又是怎样幻现世界的?”
 “你所知道的数是怎样通过运算演绎全部数的?是俱非俱清净俱,非即遍在清净遍在。”
 “如何理解真空妙有?”
 “方程中未见某一轴向表示,但其处在由该轴组成的坐标系中,则其在该轴向遍历无尽。”
 “地球上人类从何来?远古文明是否存在?娑婆世界与他世界是何关系?”
 “劫初有从光音天来地球的天众,部分因尝食地肥致使神通力退化、无明渐增,滞留地球繁衍成为人类始祖;远古文明周期性存在,成住坏灭是一般规律;娑婆世界与无量他世界是层层映射关系,一念清净即可从此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到贤胜佛的胜莲华世界。”
 数学家又问禅师:“如何形象地表明觉者从此世界到他世界几乎没有距离呢?”
 禅师闻言随即划一根线;数学家说:“这是一线段。”
 禅师解释:“这也是一三角形;简单构造是以此线段作一直角边,其斜边长度可为零呢。”
 数学家感慨:“此三角形可以构造,且推知空色一体,于一毫端叠现恒沙世界;时间亦复如是。在过去岁月,我将精力几乎全部用于数学研究及推进方面,可我觉察到其与已至的衰老和将至的死亡没有直接关系,这使我对从前的人生选择产生怀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禅师言:“科学研究,尤其是数学研究,普适构造与逻辑解析相辅相成,几何思想代数化与代数思想几何化交相辉映,要旨之一即是将零及无穷皆变换或映射为可区分的有限量表述形式;普适构造以逻辑解析为内核,逻辑解析以普适构造为本底,有诸多引人入胜之处,聪颖之士竞相投身其中,对理论框架上任何一个节点的细化和推广都可能会耗费掉天才宝贵的一生时光。而在此学科以外,其只是数学这一概念;同样,全部科学亦复如是。科学研究到达一定程度后即形成专业思维模式,其惯性也易致使与每日用餐成瘾一样,成为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乃至依赖部分;在研究及推进科学的同时,阶段性地与科学融为一体。虽然这个过程中有熟悉的前辈辞世,但尚未有切身触动,而专业研究也易成为暂时避开死亡问题的熟悉疆场。由于没有对生命本底及死亡过程予以适当了解,学术成就中总是伴随着因时光流逝所致使的淡淡伤感与无奈。
 因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是变化和守恒,状态转换是普遍过程,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所以科学研究舞台和探索历程也是人生趣向觉悟的重要台阶和途径,明晓个体的演化和转变融合凝结着众生的期冀与寄托,死亡同出生一样自然庄严,解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究竟无生无灭、清净圆融,乃至复入中阴教化、普度诸有情。”
 
自干涉
 一位物理学家疾步进入禅房拜望禅师。
 物理学家问:“大师,您看见我是怎么进来的?”
 禅师说:“你的气息及携带的山风先于你从左右二门进入,并形成干涉区;而你随即只从其中一门进入,沿走干涉线进而表现出自干涉特征。”
 
自否定
 科学家对禅师说:“愈深入研究我愈怀疑历史著述、哲学,乃至佛法,甚至怀疑一切呢。”
 禅师曰:“你是否也怀疑这个‘怀疑一切’呢?科学家探索自然演化最基本的原理与部分宗教家信仰宇宙最高的造物主神,二者要旨相通。历史著述是研究社会现象更迭变迁周期的主要参考,哲学可作为科学探索的基底延展,而佛法则是亲证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指针。先贤著述是通向前辈肩头的台阶,往圣哲录是登堂入室的门径,微妙佛法是自主解脱的钥匙。现象演化在细微临域等效可逆,大范围区域则显著不可逆;相变在转折处连接过渡,从一类动态规律更迭为另一类动态规律;在微末差别处隐现广阔世界,诸世界层层嵌套映射相成。”
 “以科学的标尺衡量,难以通过重复检验的阐释一般不具有本质层面的意义。”
 “你曾临近目睹族亲师友死的过程,也曾切身经历自己生的过程,但你是否清晰地体悟了生与死的本质?通达生之前与死之后的状态及联系?洞悉生死过程业与缘的复合调制机理?明彻生命往复过程无穷面向的轮廓及细节?”
 “目前对于人类的生存优化及福祉提升,相关体系唯以科学作标尺衡量方为可靠有效。”
 “自然存在着无穷的交织层面;在现象界,人类及其认识仅是自然演化过程的阶段性简略构成部分;而对于科学家,当科学成为人生信仰时,伴随着往日所取得的些许成果,更深重的偏执和狭隘即同时生成了;唯以科学作标尺,甚至会直接阻碍科学发展。科学家在全力解析延展科学的同时,其人生亦几乎被科学所操纵控制,离开专业领域多时即几近一无是处。执著科学时科学即是迷阵,陷阵自缚;追求成功时成功亦是幻境,逐境自损。目前科学,总体以机械论为基调向外延求;若计彻解人类生老病死等根本问题,则宜转向禅那返观内照。”
 科学家略有感悟:“可以超越无穷、超越佛陀吗?”
 禅师回问:“什么是无穷?什么是超越?”
 科学家未解。禅师言:“无穷、佛陀,在单一含义上包含着不可思议;当组词‘超越无穷’或‘超越佛陀’时,即是在否定无穷、佛陀原来的含义,这样的问题本身是自否定的。
 晨清暮素,凝望日轮及月轮光辉,感受昼夜交替与寒暑往来,领悟家国兴衰和沧桑变迁本末,是为平常;然拟等效成为日轮或月轮本身,周遍普照万物,则非超绝虚化,殊难成就。”
 

因果
 旅人问智者:“上苍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时会安排好人同坏人一同赴难?”
 智者说:“上苍乃是因果循环的幻化。在近于根本上,众生命运皆是自导自演,其或福尽气消、或果报受满,因共业故一同辞世,继而再次因缘受报,角色饰正饰反皆为应景游戏;人间诸世多以种姓、财富、智慧分层,类如势能、动能、内能,缠绕融合平衡转化,主线脉络集中表现为神权、皇权、人权等方面的交织颠覆周而复始,生者感觉逝者几乎通灵遍在。
 于相续上,人生的每一刹那都有其连绵的趋势导向并提供超乎平凡的殊胜选择;今天在无奈中困顿厌倦及试图摆脱的,也多是在昔日里曾愉悦默许或深切向往的,乃至是在现下仍然偶尔依凭、在未来岁月恍惚追忆间由衷感叹的。阶段性地,遇见不同的人物,将走上不同的旅途,再次历经似曾熟知的人际景象和累世以来的启示感悟。明晓因缘果报,通澈世出世法;不畏困苦,困苦中依然达观;不靡福乐,福乐中仍故谦忍。凡事终有兴罢,歌歇花谢曲尽时;过去风云际会,今后真我岁月。朝堂村野,生生世世,一幻境为男人多时是女人逶迤行进途中的延伸台阶,另一幻境为女人多时是男人生命之树上随遇润泽的雨露;恩恩怨怨,缘聚缘散,曾经一起走过的道路是共同的心血铺就,眉眼间背后的清晰记忆和悠长祈盼连接着亘古以来的尘世轮转。欢欣间伴愁苦日,相逢即预伤别时;曲径宛转翠荷畔,落英缤纷垂柳驿;轻轻去影融陌上,淡淡回眸入梦里;前路漫漫尘风起,往事悠悠故人稀。隐喻中,上苍在惩戒坏人的同时会嘉勉好人代表,授予在另一层面展开更好的旅程,特以彰显上苍的光辉。人生多途流转虚幻,或扮乞士微服踽行、或饰王者沉凝宫苑,皆是因果递续、业愿连绵;其部分隐细的信念透过熏习累积将改变人生面貌,而微末的人生凭由无我回向亦会影响世界的演化进程。若人生旅途拥有高远的抱负及简练的韬略,予众生随缘慈悲、正面引导,适机推动、细致关怀,则将衍生出平和、谦诚、内敛的品质,众生的因缘果报亦将得以适当转化。
 世间事物有其多面性,甚至是若佛陀因缘应世的极罕有事件,在示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涅槃遗训等恢弘正面力量的同时,也往往会在众生间滋生些许潜在的如迟疑懈怠、幽怨自弃等负面效应。三界沉浮恍如梦,爱恨缠缚始终空;梦空落寞惊回首,无际觉者大道行。”

 
法性
 商者问禅师:“经中龙女恭赠佛陀的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此如在地球上持有价值远超过银河系的珍宝;而佛陀立刻接受所赠,龙女随即成佛,这如何解释?”
 禅师回问:“山门下的梨园茶馆价值几何?”
 商者答:“不过百两纹银。”
 禅师言:“可在那里曾举行超过万两黄金的转赠仪式呢。龙女将仅有的生命及无价的成就全赠予佛陀,佛陀适时立刻收下,此如水归大海,大海即纳;其寓意是龙女将‘个体’自性融回佛陀的‘普遍’自性,即性归于性海,在佛陀无量智慧的慈悲接引中转瞬于南方无垢世界示现成佛。期间,文殊师利大菩萨示导,智积菩萨及舍利弗尊者代众生问大乘平等法性。”
 
无尽意
 艺术家向禅师请教达摩大师的二入四行禅法要点,禅师一一作答。
 艺术家说:“我曾编写过不同风格的剧本,还主演过帝王、将军、隐士及游吟者,其中有些角色重塑了我的性格面向,乃至冥符圣教;心如墙壁,寂然入道;心若虚空,无所挂碍。”
 禅师说:“我也是的,此刻正编演着出家人,证解‘空性’、‘无生’、‘俱足’和‘圆融’。”
 艺术家顿时如同孩子般天真笑了,随即恭敬地问道:“怎样较为形象地理解‘空’呢?”
 禅师回答:“划之间,字之间,句之间,经之间;念之间,禅之间,慧之间,法之间。”
 艺术家闻语动容:“其如同歌剧中的低音声部,在展现深沉凝素的背景基调同时还阐释着场幕间的庄严过渡及情节脉络的宽厚延伸,是整体旋律的主导构成,是生动细节的内蕴基础;由此亦即可理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及‘真空妙有,空有一体’的平等法性;通彻诸法因缘生灭至诸法本不生灭,究竟圆满俱足无有少法可得;进而不以‘无有少法可得’为得或证竟故,慈悲普度众生,契归圆融清净。您讲经时十方世界听得到吗?”
 禅师沉静不语。良久,禅师请艺术家用茶;艺术家说:“您适才静默,我有所悟解。”
 禅师言:“在内涵方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风花雪月皆在演绎说法,智顗大师展开深远的‘一念三千’与玄奘大师溯源微密的‘法相唯识’究竟无别。而于表观上,静默则是一特殊语言,在相应语境下能够产生其他语言方式无法替代的表述。画卷中的自然留白、乐曲中的片刻静谧、影像画面的悄然转暗,与语言中的适时沉默,都是各自整体内容的生动构成部分,乃至具有更深刻微妙的表述阐释,随缘自适应生成多层面的广泛映射。”
 
名著
 一位将军带着研究报告来见禅师。
 将军说:“在亚洲乃至世界,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较有代表性,此四本报告即是我近年来结合军旅生涯及社会变迁对这四部著作分别所做的研究心得,敬请大师指点。同时还请问,何以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禅师翻阅了一下报告说:“你的研究思想很有深度,且有逐渐形成学派、彪炳史册之望。尘劳缠缚,驰骋影事,辗转生灭,无有出期;返识见性,自然清寂,转识成智,微妙恒益。一般地,由衷的恭敬只献给圆融的智者;极致上,至心念一句‘南无佛’即有机缘超越轮回。”
 “佛国遍及十方,以何方向觐佛至为迅捷?”
 “觐佛离相,智悲无住;从末那识入直破我法二执,转阿赖耶识的染分,即达自性佛座下。”
 闻禅师此言,将军顿生豪情:“大丈夫立于天地,虽逶迤于红尘,亦应努力建不世之功。”
 禅师沉默片刻开言:“若如是,则是否考虑过将四部著作放在一起研究呢?”
 将军恳切地说:“这还没有,尚请大师明示纲要。”
 禅师曰:“民难胜官,官难胜天,天道诠释佛法,佛法因缘人间。”
 
处境
 小国国王问菩萨:“修行成圣过程何以需历大逆境?”
 菩萨说:“譬如播种,需适当密盖;譬如压水,需先覆水闷绝;譬如锻器,需经高温锤击。”
 “谢谢大士开解。我虽身为国王,却总是围着大国国王转,甚是有失体统颜面。菩萨慈悲智慧,我要如何作方能改变这样转的处境?”
 “你是在围着大国国王转,但大国国王也同样在转,是在围着历史演化趋势转。”
 “那么,菩萨您也在转吗?”
 “是的,我在围着众生转。”
 
道场
 国王对智者说:“国以人为本;如何尽其德才赴于社稷、朝夕恪守誓愿不违我望?”
 智者言:“人在转变;其德高才中者展开用,德中才高者约束用,互补激励;德才俱高者恭敬之为师友勿甚密,俱中者主导之为大流勿苛察,高低或中低兼者规引之为子弟勿疏远。”
 “世事纷繁,此消彼长,权衡兴废,终无至期。日去夜继,惜时刹那,转瞬暮年,未成基业。若能重返年少,则当随师修行,以趣解脱缠缚,逍遥自在,不负此生。”
 “天道庄严,巨细无偏;创生隐含毁灭,繁盛预置衰落;星河莹逸紫微寒远,沧桑沉浮帝国更迭;王者有其历史趋势极限,国家有其盛衰周期国运;成住坏灭乃自然法则,人生命数及国运皆可适时顺势因缘创造。世界处在无穷层面相关联的动态之中,经验和规律仅是脉络参考;世界、国家、集团乃至个体的细化结构状态,皆是所处更广阔背景演化过程在若干面向生灭间的阶段动态平衡缩影;宜尽可能支持并维护探索创造的多样性以使国家充满蓬勃生机,进而针对时代特征予以适当程度的价值引导使国家表现出持续且显著的综合凝聚力。一个国家从军事政治、科技经济、文化宗教等诸标志阶段走来,宜予其渐次壮大激励、再适当削弱安抚、至新的动态平衡。透过权谋帝术,统治者是统治阶层的代表,代表统治阶层的利益,这是统治者的宿命。在内蕴上,庙堂与江湖、派别与宗族,映射变换不一不异。延缓阶层固化,适机开辟通道。对恃才机巧者可亦导亦驱,而对守德自居者则缓委重任。勃兴折于权贵通揽资源,朝代改于民士毅然弃命。一念贪著众生乐,即时辗转应趣业;业趣伴生汇业海,相啖共业刀兵劫。一切当以心为根本,以发一切智心为首要,临机明断而超越善恶之念。念念生,红颜化白骨;念念息,枯容转童颜。流迁聚散缘生缘谢,潮来潮往娑婆幻影;平等智慧光明清净,同体慈悲俱足圆融。历史的色彩逐渐消褪隐没,现前的景象正在曼延流转,未来的新生力量将适机昂然崛起;风云变幻,长路翩跹,天末霞光璀璨;江山婀娜烂漫,别时刹那浩瀚,回眸嫣然。如此,以国为道场、胸怀天下苍生,亦是一种修行。入世行出世心,转凡尘趣向净土,人王不异法王;出世行入世心,展净土化导凡尘,法王不异人王。”
 
慈悲
 将军对禅师说:“人生的根本意义绝对不在眼前的声色犬马层面里。”
 禅师言:“从事经济、军事等事业,宜有相应的政治洞察力与哲学鉴赏力,有为民众谋福祉的终极抱负;融合并透过眼前的声色犬马层面,将自己置于久死后刚复生的境地,重新审视世界,则会有崭新通澈的悟解体证,即刻平视一切坎坷和荣耀,及至慈悲圆融、自在庄严。”
 “在修行中慈悲的质朴表现是怎样的?”
 “随缘阐释指引但不强制干预,而当慈悲将被否定时即刻呈现更加深远的慈悲。”
 “慈悲的最低意义是什么?”
 “化解修行成就中产生的妄执和傲慢;直面正视现实、通达明彻现实,激励调动现实、适机改善现实,普度拔苦的同时转换超越;于诸自显胜境不喜著、劣境不厌弃,历缘度世,证悟众生平等、如来藏无我、法界体性无分别,滋荣并检验智慧以回归本来俱足圆融,进而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住于现在。众生藏如来,如来摄众生;功德共智慧,法界妙虚空。”
 
旅行
 旅人问禅师:“为什么一般修行时的逆缘要比不修行时相对多些,而顺缘却相对少些?”
 禅师说:“因初期修行是在逆流而上,故表象的逆缘即是顺缘,表象的顺缘却可能是逆缘;若能不执于相心无所住,则逆缘顺缘皆是助缘;随缘不动,不动随缘;不动如如,随缘事相。人间处在无穷层面中的相邻几层,人生旅程如同陷入无穷层面中的若干层梦境或迷阵,而修行即是诸层梦醒或透过诸层迷阵。在较深背景及较长周期,黑暗前导光明,死寂孕育生机,放下内省俱足,无执直趣无迷;歧路隐现道途,缠缚指向解脱,烦苦性同清净,微尘不异极乐。”
 “大师都去哪里旅行?曾临何胜地妙境?”
 “时常流连于凡尘世界与庄严佛国之间,有歌曰:
 
荷园  春晖暖乡里,秋色映客居;津渡依柳外,清风引路急。
 
定转  人生因果交织,累劫昨日今日;正念浮涉际会,解转彼时此时。
 
自解  往复尘世无明苦,幻心幻境自解缚;最是人生难解处,红颜映霞花盈露。”
 
诸乘
 旅人对禅师说:“我曾走过高山莽原,游历过江河湖海,前时还征服了山门前的云峰。”
 禅师言:“你每天都踏在地球上,是否也天天都征服了地球?若能返观自照,则明一切世间事相皆是自性幻化,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
 “何以言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者,皆是清净自性的随缘幻现,亦其所依止,可开显实相,究竟平等、不一不异;此是在俱足圆融层面阐释的,如大药王言一切草木金石等皆为善药,是应病予药,病愈则去药、不执不废,药即非药乃名药;故言一切法皆是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亦故佛法远不限于佛经义理、亲证般若,慈悲救度、究竟成佛,乃至远远不限于佛法本际。”
 “修行者趣向哪里?因何设置诸乘?”
 “我在归程;短亭长亭。是之谓:
 
回望远  晚秋山色若早春,古寺银杏叶纷纷;年复一年饰禅院,殿上堂前同一人。
 
江河谣  古洋穹隆起雪峰,凝流似练伴群星;宛转胜境难历数,一入沧海不复名。”
 
虚幻
 西安,一位年老旅人徘徊在大雁塔附近;对所有的过路者,他都温和地微笑着。
 向晚的阳光漫洒在他的身上,一个少年跑过来问:“老人家,您在寻找什么?”
 旅人说:“孩子,我在寻觅往日的足迹,是青春的足迹。”
 “您找到了吗?”
 “啊,是的,刚好找到了,比昔日还要生动活泼。”
 “那您就回到从前了。”
 旅人柔缓轻歌并复歌:
 
故人  冰雪渐融浮前尘,乡路漫转隐邻村;长河默默锁素夜,短歌轻轻归故人。
 
咏园  初曙翠华迎远朋,芳菲博物故园梦;清风明月曲江晚,岁暮行人踏雪声。
 
光阴  春夏草木渐扶疏,秋冬川畴止淡素;耕学篱门童儿语,隐谶人生山水图。
 
相知
 天空对海洋说:“我愿一直轻柔地拥着你。”
 海洋回应:“你也温婉地映印在我的心里。”
 “前时信使来过。”
 “云霓殊丽飘逸。”
 “自由季风漫拂原野。”
 “阳光普照雪山草地。”
 
如果
 刹那对虚空说:
 “如果我死了,让我的挚爱弥漫在你的梦里,在你额头的轻吻宛若微风拂煦。
 让我记得辽阔的雪原,蜿蜒的山麓;蔚蓝的海洋,淡逸的薄雾;还有简朴的阁楼,摇曳的凤尾竹。
 让我的纯真在你的记忆里长眠,每一天的晨曦晚照都凝集美好祝愿。
 让我的心境映在你的明眸后边,春花盛开的缤纷时节一同绽放欢颜。
 让我的衣着是平素远行的装扮,在你的细致叮咛中沐浴无尽的温暖。
 让我的一生幻化成星河的彼岸,轻轻牵着你的手依如往昔灿烂童年。”
 
人生
 年轻人对智者说:“我想走过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还想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智者言:“同爆竹,像火山;如枫叶,似雪花。”
 “我有坚定不移的人生信仰,还有对纯情执手的赤诚担待。”
 “信仰是进取动力,但现实人生的实际朝向往往偏离信仰宗旨,致使其成为空洞的借口;而爱情也只是动态的阶段现象,远不是人生主线,且多时转为综合平衡价值取向的博弈契机;开始时相互展现优势诱惑,随后主动进入游戏陷阱,最终多是两败俱伤、鱼死网破;当责任与年华的付出未按预期收获回报时,烦恼和悔恨会弥漫于素常生活,爱情亦化为厌倦与折磨。”
 “那么,一般地,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随缘爱乐及聚散,随缘勤勉与布施。譬如种子,随缘转化展开胚芽根茎枝叶花果辉晕。在任何阶段,人生皆宜沐浴在真如的自在智慧之光中,透过际遇变迁及誓约更替以超越坦诚忠贞与欺瞒背叛、同道亲近与陌路疏远等虚幻的相对境况,让真如的慈悲之风从周边轻轻拂过。”
 
境界
 博士临别时问教授:“如何用现实生活语言朴素地阐释非线性过程的特征?”
 教授说:“言出似箭,覆水难收;宠溺如杀,善多积恶;生死有期,世事多变。”
 “具体讲什么是线性思维?”
 “所有现象演化过程都是非线性的,线性总是非线性的特例;如此即是典型的线性思维。”
 “形象地讲何以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呢?”
 “极致上,一名学者即一所大学,一个将军即一支军队,一位王者即一片世界;逆向亦然。”
 “能否通过逻辑途径探知事物构成及其演化的真相及本体?”
 “事物构成及其演化,存在着无穷层面的相互联系与作用,逻辑框架是近于理想的体系,而所谓的真相超越逻辑及思量,具有动态的多层面的特征;其无本体,亦不以无本体为本体。”
 “那做学问的较高境界该是怎样的?”
 “前后左右,加减乘除。有诗为证:芳华尽日月,皓首吟秋歌;举身投长河,微志在史册。”
 “这么简单,学龄前儿童也明白啊!”
 “微分方程即是细化的加减乘除,而诸多加减乘除表述仅是微分方程组经理想化简得到的条件解或极限解;亲历这类开循环所具有的普适内涵及深刻本源,将在豁然间直面觉悟。
 大凡能够传世的著述,内容至少包括生死循环、爱怨聚散、数理拓展其中之一。
 对于数学、物理学及哲学研究,较为朴素的、很值得再次阐明的三条基本要义是:
 科学基础依简约性及经验性建立,这也致使理论总是处于不完备状态;而仅当研究者趣向自然现象成住坏灭过程的解析,并进而超越逻辑框架及思维体系时,人生才渐具根本意义。
 理论框架相对于现象演化多为趋势性简略概述,乃至仅是局部轨迹割线或切线方向的阐释;在较高构造,当函数曲线微小局部可用线段等效时其为线性,不可用线段等效时暂为非线性;而线性一般是同一层面非线性的极限表述,非线性则是另一层面线性的变换形式;通过适当的方程变换将不可逆的非线性过程转化为另一层面可逆的线性过程描述,即形成科学与哲学间解析连接;逐渐融合并进而透过还原分析方法与层面分析方法,通彻相变发生条件及演化过程规律;这其中仅当学者取得相对独立的学术成就或进步时,方能对相关学者的探索生成有效支撑或参照;是故,诸领域智者只需掌握相关动态的相对高层面的线性规律,即可洞悉并把控全局发展;单才专知是谦恭勤勉的自觉基础,宏才广知是包容等视的觉他前提。
 自然现象演化在微过程一般含有小幅值振荡,在极限上至少存在一趋势参量乃至饱和参量,科学研究主旨之一即是确认这些参量;其中部分在表观上显著不同的现象演化过程却于局部乃至较广泛区域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方程描述;如自然饱和过程与蠕变过程、及喜悦时的包容与愤怒时的排斥等皆属于同类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器件电磁击穿熔结与材料断裂裂纹扩展及流体湍流漩涡嵌套等具有相通的性质;而诸多饱和过程则是更高演化层面的局部构成环节或细化台阶;描述现象演化的数理方程有其适度的延展性,延展方向可通过哲学思辨予以甄别确认;现象演化过程的规律一般含摄着无穷层面的构造细节,由系列规律构成规律谱阵,规律谱阵有可在另一层面凝集成一个趋势性规律,而规律之间及规律谱阵之间则通过基本常数的次第解析展开予以连接;将每条规律拟成一个音符,则形成既细柔宛转、又雄浑壮阔的史诗级乐章。要义隐含悖论,至高要义隐含至高悖论;先贤表述仅在启示引导,一切典籍皆为思想残卷。未来含摄着无限的创造,未来将有未来的景象,未来是由未来决定的。诸法融一法,一法统诸法;诸音入一音,一音摄诸音;一法无法超生灭,一音无音越清净。”
 
根本
 行脚僧问禅师:“曾闻经中维摩诘大士能以在家相导引从凡夫、声闻至弥勒菩萨的修证,是时自佛陀以外唯如文殊师利大菩萨尚可酬对无碍,此何以故?”
 禅师言:“文殊师利大菩萨乃过去、现在、未来佛,及过去、现在、未来无数菩萨成佛导师,能使波旬、罗汉、菩萨即时示现佛身开演微妙佛法,同步旨趣佛身非佛身、佛法非佛法,皆不可得。维摩诘大士以近同佛陀的慈悲智慧示现在家相行出家法,离诸戏论超诸对立,不二法门直趣佛境;其从居家到法界通达自在助佛度化,于修证的各个阶段层面皆能随缘应机展开,循序剖析廓然显真,入佛密藏深达法要,游戏神通幻现妙用,远非数理方程所能测度。佛陀在经中开示的尽无尽解脱法门是菩萨行所必修;出世在入世里,入世于出世中;见性后修行不必拘泥或苛求于聚落住所及发式衣着形式,而旨在亲证般若、平等度脱、凡圣一如。”
 行脚僧闻言顿首,随即又问:“那么,大师您蓄发是在养志,还是在克期取证?”
 禅师回问:“你行脚是在修身,还是在修心?”
 行脚僧答:“我行脚是在自度度人。”
 禅师亦复:“我蓄发是在点缀尼连早春。”
 

 


http://www.nature.ac.cn  Email:info@nature.ac.cn        
如若第二页 返回主页